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第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七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专家平行论坛发言

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新闻与新媒体中心) 发布者:李思叡 发布时间:2025-10-24


2025年10月19日下午,第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论坛暨第七届全球女性发展研讨会在中华女子学院举行平行论坛一和平行论坛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赋能妇女发展的议题展开精彩发言。

平行论坛一以“跨界协同:共建女性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为主题,来自中国、布隆迪基、纳米比亚等国家的七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性别认同、女性在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数字赋能农村女性、数字时代的孕产妇心理健康、中国女性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转译、女性创业创新等话题做了精彩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青亦探讨了数字时代性别认同的转变。他指出,分析性别游戏、性别模糊和性别流动等现象,可以打破传统的性别框架。他强调数字技术在塑造当代性别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在未来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旸围绕AI技术在数字时代为女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论述,她认为,女性通过AI技术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工作与家庭,特别是在职场中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她强调,女性通过跨界数字事件能够突破传统的局限,在现代社会中成为闪耀的亮点。

布隆迪善行基金会人力资源部的凯莉(Kelly Ornella Irangabiye聚焦通过数字技能和跨境合作赋能农村女性,她指出,数字赋能不仅是学会使用技术工具,更加是帮助女性连接、学习和表达自己的声音。她认为扩展农村互联网接入、创建太阳能数字中心、启动“数字姐妹”导师计划和提供微型贷款购买设备以及与中国的跨境合作,推动妇女赋能。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教研室主任赵贺聚焦新时代中国女性媒体形象与国际传播题,她提出女性的职业形象,尤其是社会性和工作属性,对国际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她表示,中国女性的专业形象可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切口,从而推动中国女性形象在全球范围的认同与传播。

纳米比亚教育部教师罗莎(HAIMBONDI,DINOUINO ROSA)围绕母亲心理健康与跨境数字赋能的话题,她提出,利用低带宽、视频模块和音频指导为母亲提供情感支持。她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带来技术创新,还能实现情感转变,确保母亲不被忽视。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岳冉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数字转译与传承路径的研究成果。她表示,数字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讨色彩与社会等级、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她强调,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文物的保护,还能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传播贡献力量。

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惠梦艺术服务区促进中心理事长李秋雪分享了她作为服装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的创业经历。她表示,以改善城市环境为目的,将设计与居民需求结合。她强调,女性创业者面临诸多创业挑战,但女性在创业中展现出的细腻与力量等特质,是独特的性别优势。

平行论坛一由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王露、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主持。

平行论坛二聚焦“平等・赋能・创新——新时代全球妇女发展新形态”,云集了来自中国、卢旺达、赞比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妇女事业发展进行深度探讨,系统呈现了新时代全球妇女发展的多元路径与丰富内涵,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盛宴。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张立从数字赋能妇女参与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乡村振兴和就业优先四方面,总结了数字化时代妇女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她强调要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明妍聚焦科技领域的女性参与情况,她指出,当前女科技工作者仍面临“泄露管道”“高位缺席”“硬科学领域性别隔离”三大困境。她强调通过构建多元社会网络、缓解孕哺期职业影响、破除性别刻板印象等途径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营造更包容的发展环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融媒体办公室主任王海媚针对前沿科技赋能妇女的路径,指出前沿科技赋能妇女的总路径是要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即在全过程中都遵循性别平等的理念,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来赋能妇女和女童,让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成为实现性别平等和赋能妇女发展的新契机。

卢旺达穆罕噶学校校长乌木泰西UMUTESI,CHRISTINE分享了卢旺达在数字赋能女性领域的实践和思考,她指出,卢旺达议会中女性比例位居全球前列,体现了国家对性别包容的承诺。她呼吁为妇女创造更多参与数字经济的机会,推动平等、赋能与创新不断向前。

赞比亚社区发展与社会服务部社会福利助理查玛(CHAMA, CHRISTINE聚焦发展中国家女性引领数字化转型,她指出,发展中国家面临数字素养不足、就业技能障碍等问题。她强调数字赋能是要赋予妇女能动性,让她们能够利用技术创造价值、参与社会治理。

塞拉利昂马可尼大学助理督导萨莉亚(KAMARA,ZAINAB AMARA SALIA从概念重构的角度探讨妇女赋能范式,她结合塞拉利昂的基层实践指出性别平等应避免忽视边缘群体的需求,呼吁应加强数字包容,让更多农村妇女、低收入妇女享受数字红利,同时通过媒体创新塑造积极的女性形象,推动社会观念变革。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周旅军关注计算社会工作与法律AI的融合创新,他指出,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女性群体时常面临法律知识不足的困境, AI大模型也可能复制社会中的性别偏见。他强调以“算法向她”为核心价值主张,为数字时代女性发展提供新路径和人文关怀。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妇女发展学院实践教研室主任聂真真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女性就业的潜在影响及政策应对。她指出,AI对就业不仅存在替代效应,更具增强潜力,她建议对易被替代岗位群体加强职业转型培训,对适应力较强群体鼓励参与AI协同工作。

平行论坛二由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妇女发展学院副院长王向梅教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张立主持。

平行论坛为全球数字赋能妇女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更凝聚了平等、赋能、创新的发展共识。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唯有坚持性别平等、推动数字赋能、鼓励创新实践,才能让每一位妇女都能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绽放光彩,共同谱写全球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